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神波刀
磁振造影導航聚焦超音波

什麼是神波刀?

許多民眾有手抖的困擾,而嚴重的手抖除了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常造成社交時的尷尬場面。顫抖其實是一種蠻常見的症狀,在醫院門診也經常遇到這類困擾的病患來諮詢,當藥物治療無法使原發性顫抖緩解或改善帕金森氏症症狀,則非侵入式的聚焦超音波治療是治療方案的其中一個選擇。聚焦超音波治療術是針對腦中可能造成顫抖症狀的區域,運用超音波進行治療。此治療無需開顱或放入植入物,僅需利用到磁振造影(MRI)與聚焦超音波。

超音波腦治療,又稱為神波刀,是可以讓醫師在無需開顱、開孔、或全身麻醉的狀況下,使用超音波穿過頭顱聚焦於腦部深層進而治療一個非常明確的區域。神波刀治療是結合了磁振造影與高強度聚焦超音波兩種科技的治療方式。高強度聚焦超音波(Focused Ultrasound)可在腦部聚焦產生熱、進而造成達到治療的效果。磁振造影則能讓醫師精確的判斷與定位治療區域,並於治療時偵測溫度變化。

適用疾病
神波刀的優點
治療流程
醫療團隊

什麼是原發性顫抖?

原發性顫抖(Essential Tremor)是一種動作障礙疾病,影響肢體肌肉,非自主的顫抖如頭部、手部、聲音、甚至是腿部或軀幹,有些患者甚至會感到身體裡面的顫抖。原發性顫抖會隨著時間惡化,嚴重時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包括用餐、穿衣、書寫等。原發性顫抖會在進行活動時產生,靜止狀態時則不會發作。

原發性顫抖是動作障礙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根據國際原發性顫抖基金會的資料,北美有超過一千萬人罹患此疾病。較常發生於年紀超過40歲或以上者,但也有部分患者於20歲左右時甚至青春期時被診斷出來。

原發性顫抖的主要症狀

  • 短時間內無法控制的晃動
  • 一般是由單一側開始
  • 先影響手部,一隻手或雙手
  • 可能影響聲音或頭部
  • 持續性點頭
  • 情緒緊張或有目的動作時會加劇顫抖
  • 平衡問題(極少數情況下)

什麼是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好發於老年人的疾病,大多數病人於五十至六十歲之間發病,不過也有少數有家族遺傳的病人在年輕時就發病。而疾病的特色包含手腳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肢體僵硬、面部較無表情、行動變得緩慢、走路變得不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值得注意的是在靜止時就會有顫抖的情形,而且通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出現。

會造成上述症狀是因為中腦的黑質組織內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導致大腦中缺乏多巴胺,也就造成肢體顫抖、身體僵直、行動緩慢的症狀。而隨著神經退化的數量越多,症狀也越嚴重。但目前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的真正機轉仍不清楚。

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以短效型及長效型的多巴胺藥物為主,以彌補神經退化所減少的分泌量。在疾病初期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會越來越明顯,所需使用的藥量也會增加,便容易產生藥物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幻覺、噁心、腸胃不適,甚至全身不自主的肢體異動症等。

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後期,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或是產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以改善病患之生活品質。

原發性顫抖與巴金森氏症區別:

原發性顫抖 巴金森氏症
顫抖為主要症狀 症狀包括運動遲緩、僵硬、顫抖、平衡障礙
書寫字體較大、且搖晃 書寫較慢且字體較小
一半以上患者有家族病史 少有家族遺傳
通常影響雙側 通常由單邊開始影響,逐步發展為雙邊
可於任何年齡發病 一般於 60 歲左右發病
影響手、頭部、聲音 主要影響手腳,較少影響頭部與聲音

神波刀的優點

非侵入式的治療:

  • 無需開顱,故無傷口感染風險
  • 無需麻醉,治療全程清醒
  • 治療後可立即檢視效果

神波刀治療影片:

治療流程

神波刀儀器 病人接受治療

神波刀是一種新的治療原發性顫抖的方式,音波以無創的方式穿過頭顱後針對腦部進行治療。此治療無輻射也無需植入物。高強度超音波會透過磁振造影(MRI)的引導,定位並聚焦於預治療之區域。治療過程中會產生高溫以達到熱治療之需求,有效緩解手部顫抖症狀。磁振造影可以讓醫師於治療中清晰定位治療的區域,並於治療過程中偵測腦中溫度變化。

治療當天,會把患者頭髮完全剃除以避免影響超音波在治療時受到干擾,治療後頭髮會自然生長回來。接著由醫師進行局部麻醉,安裝治療頭架,並戴上一個有彈性的帽子。頭架是確保治療時頭部不能移動,彈性帽可確保水在治療儀內循環。

因治療一般約需 3 個小時,所以會放置導尿管避免中途如廁需求。心跳、血壓、血氧皆持續監控。

治療過程中,您會平躺於磁振造影儀內的治療床上。醫療團隊於控制室內操作,全程清醒並可溝通。因頭部部分會暴露在超音波儀內,而超音波儀內的水會循環冷卻,因此治療時會蓋上被子保暖。

手中會有「停止」按鍵,可隨時終止治療。醫師會掃描 MRI 設計治療計畫。

治療中,先以較低能量確認正確治療位置,再以高超音波能量進行治療。治療區域需達高溫造成微小燒灼以降低顫抖。過程中治療床可能多次進出 MRI 儀。

每次能量輸出後,醫師會評估改善程度及潛在副作用。雖然每人效果略有差異,通常過程中即可感受到療效。結束後會再掃描 MRI 評估治療狀況,並安排休息。

醫師會告知何時可返家及後續追蹤,數日內即可恢復正常作息。

第一例患者治療影片:

醫療團隊

吳錦雯醫師

吳錦雯 醫師

  • 雙和醫院 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

  • 兒童發展遲緩評估與復健、腦神經復健、中風、腦外傷、週邊神經損傷復健、脊髓損傷復健、關節退化、關節炎復健、肩頸痠痛、腰背痛、五十肩、扁平足、內外八字足

經歷:

  •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 研究員
  • 中華民國復健科專科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李顓雅醫師

李顓雅 醫師

  • 雙和醫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相關情緒障礙、青少年憂鬱、成人憂鬱焦慮疾患、失眠、思覺失調症、躁鬱症

經歷:

  • 澎湖縣衛生局 早期療育中心特約醫師
  • 澎湖縣教育局 特約校園諮商醫師
  • 臺灣兒童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 臺北榮民總醫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資格
  • 臺北榮民總醫院 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研究醫師
Top